飲食教育

「食育」(飲食教育 Food Education)?

「食育」來源是明治時代之陸軍漢方醫師日本石塚左玄先生。先後提出食育教育,「食養論」與「食育論」之著作,亦是「食養長壽論」、就食養料理、以食物養生法發起人之一。

日本於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說:食育就是「知食」是生存的基礎,也是發展德、智、體、群、美的基礎、習得飲食相關知識及食品的選擇能力, 就是「食物的教育」。

從小從給孩子知道「食物從哪裏來?」、「如看生產?」「生產方式的影響」「食物的意義」等等。好讓我們知道食物的來源我們是可以選擇的、我們從了解不同的種植方法、以前跟現代的農作物種植方法、而未來的食物趨向又是怎樣? 

覺知Awareness、有機的生活態度一書 ://引導「知食」而後能「擇食」、了解「擇食」會如何影響環境、因為小孩及我們也是未來的主人翁。我們這一代留下了什麼給下一代呢?//

食物從哪裏來

飲食教育

農事認識、飲食生活、食物知識、靜心烹飪

農事認識

永續、生態環境、透過實際農務體驗認識食物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連性,體會餐桌上之食材及食品來之不易、了解生態平衡、建立人與土地共生的環境意識,對大地萬物之感恩。

認識在地當季食材及其運用方法,引導低碳飲食生活、農作物加工品(天然保存食)、介紹有機蔬菜的認證及栽種方法。

食物知識

如何實踐對環境社會有幫助的飲食消費、喚醒大眾對食品安全的重視(食品添加物及標示)、認識食品製作方式與過程、了解食物及食品之區別、如何選擇好食材、培養餐飲相關專業飲食安全衛生,專業操手、好讓我們未來的子孫有健康安全的糧食來源、創造善良的環境。

飲食生活

飲食教育課認識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餐桌禮儀、了解季節時令、食用當季蔬菜、了解我們區域24節氣的飲食與身體之關連性、培養細嚼慢嚥、感恩之心。

靜心烹飪

學習食物基本烹調方法及食譜設計,調味料認識,引導小朋友從小開始成為廚房小幫手、從廚房裏玩樂中感受食物從哪裏來、培養自理能力(自煮權)、餐具整理、減少吃肉類幫助減少牲畜工業排放的室溫氣體或污水環境負擔、以低里程數的食材做起…支持本土農夫、從廚房裏開始學習如盡用食材、減少食物浪費、剩食也會減少、使用可循環使用的餐具。

明白這個這一步只要我們有心、便能打造一個飲食教養文化、讓我們的飲食不只是追求味覺享受、還照顧了自己、照顧了家人的健康、也照顧到地球的健康。

健康飲食又是什麼呢?

只要好好煮飯才明白、食物不只是食物、是人與世界任何一種有生命的東西之關係、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要好好煮飯才了解什麼是品味、不用太多理論來解釋食物、不批評食物味道 、不只拍一張漂亮的食物照… 真正的品味是透過我們的味覺與自然真誠對話!只有我們靜靜地感恩我們口中的食物、才能真正感受到我們吃的東西的味道和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人口迅速增加、婦女地位提升、有自己的職業位置、現代男女在家裏的呵護下、有些也未曾拿起過廚房刀、工業式的方便包的確解決了不少家庭的煩惱、這功勞不可否決!隨着工業資本主義全球擴張、我們的經濟成長、所造成的污染、土地破壞、肉食大量被需求、基因改造、剩食、有喚醒我們的醒覺?」大家都是各自各忙碌、卻愈來愈多人去認識食物安全的重要性。

我們每一個人每天也必須面對飲食的選擇

一般人限制於時間和觀念、可能一般人會覺得自己挑選食材、又要入廚房自己製作、還要跟小朋友一起互動、清潔廚房很麻煩、其實自己也不太懂有關食物的知識、所以就選擇一個比較方便的方法、把自己的飲食三餐交給餐廳、簡單方便但是有否想過這樣其實把自己的健康交給了別人。

Food for Soul 食養生活:

所以很真心的去計劃、如果能夠把食物變得多樣化外、很簡單、很美味的、很容易就把它煮出來的話、能否啟發大家對烹飪興趣呢 ?

從而進一步去了解社會及環境的食育意識、好讓我們掌握「食物主權」就是從我們日常生活開始、重新感受、重新認識我們的飲食。

攜手一起為我們的未來加油、一起探索飲食之旅!

飲食教育

食物怎麼來的?

消費行為影響著市場的供應與經營

消費行為影響著市場的供應與經營,現今大眾對於農產品的選購,不再只是價格取向,而也有安全、健康取向的需求,友善土地的耕種方式,不僅提供了安全的農產品,也保育了生物多樣性,促進環境自然的循環與永續發展,人、環境、動植物共存共榮。除此之外,透過關懷在地友善小農、建立產消互信,直接向信任的農夫購買,也回復從前人與人的情感,不僅只是商品與價格上的互動。

低碳飲食最直接的就是在地生產、在地消售及食用,不但縮減食物里程、減少碳足跡,亦能促進在地農產品的消費。

自然加工是將過剩的鮮果製作成果乾,以延長保存期限及增加產品價值,飲食適量不浪費。

食品安全 

食品的選購對現代人而言是一門學問,例如如何挑選新鮮美味的食材,以及食物的外觀及營養價值其實是沒有絕對關係的,而瞭解加工食品及添加物、食品運送與保存方式、絕對可以在選購食品上做出正確的選擇。

食品添加物出現

在天然食品的世界裡,東西好不好吃和食材本身的新鮮度有絕對的關係。所有的廚師都知道,只有健康新鮮的雞肉才能煮出好喝的雞湯;做出好吃食物的秘訣,不外乎是使用新鮮成熟的在地原材料,而且加的量還要夠多。這種美味的法則,卻不存在於食品工業界的世界裡,多虧化學工業的魔術秘法,變出自然界裡並不存在的食品添加物,從此美味不再需要靠食材本身的新鮮度來決定。

從食材新鮮與否的角度來看,加工食品理論上絕不可能好吃:食材得先從農地送到工廠,再經過工廠裡層層自動化的輸送帶進入不同的機器裡;成品還得經過包裝,才能運送到各大超市等著上架,最後才會被消費者帶回家。這麼遠的路、這麼長的時間,美味如何保持如一?哪個冤大頭會花錢買不新鮮可口的食品回家吃呢?

於是,食品添加物就出現了:只要加了食用香精(Edible essence)與增味劑如味精,食材的品質再也不重要了。不用管是否成熟新鮮,做出來的成品一樣美味可口。只可惜,造假的美味並非不必付出任何代價。

按照官方說法,這些增加食品風味的添加物,對健康當然無害。特別是食用香精的擁護者,總會根據添加劑量之微,做為無害說法之辯護。這些人只承認極少數的人工化學香料確實有損健康,但拒絕將此可能性擴大到所有香料上,並且認為多說只會誤導消費者。實際上,消費者早就被推到最前線,親身體驗造假美味的後果。

味精不只存在於中國餐館,在泡麵、調理湯包、各式速食調理包與高湯裡都有。甚至是街角肉鋪裡賣的義大利臘腸和德國豬肝腸,或者盒裝涼拌肉沙拉,還有順口好吃的零嘴,都少不了味精調味。這種情況還真符合德國著名洋芋片品牌奇歐(CHIO)的廣告詞:「風險自負的好滋味!」

味精常常不叫味精。在食品包裝上所列出的成份表,味精有許多別名,「調味料」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名稱還有「麩胺酸鈉」,或是標出E編碼:從E620625都是味精。或者乾脆以「增味劑」含混代之。此外,味精也可能隱藏在某些成分裡,而未單獨標示出來。例如,標示中若出現「香料」一項,便可以含有30%的純麩胺酸鈉;而一些看起來和味精無關的成分,如「鹿角菜膠」(Carrageen又稱卡拉膠)、「麥芽糊精」(Maltodextrin)、「小麥蛋白」(Weizenprotein)甚或「奶粉」,其實都有味精的成分在內。//

references: 把化學吃下肚 Hans-Ulrich Grimm

影響小朋友對食物的選擇

在社區中心,也會跟小朋友分享日本飲食文化,特別在飲食前 會說一句「いただきます」一句感謝說話,感謝大地、感謝農夫、感謝為我們輸送食物、為我們準備食物的父母、婆婆、媽媽、姐姐等,從感恩的角度出發、上課之後亦需要他們自己清理餐具及烹飪用品。

用很簡單的方法引導他們我們吃的食物是從哪裏來? 怎樣種植?

食物進入我的的身體內怎樣會比較容易消化? 就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肉類在我們身體需要多久才能消化成為便便、蔬菜在我們身體產生什麼作用要多少天才會有便便。  

我們飲的牛奶是從那裏來的? 如果我們不飲用牛奶可以有什麼植物奶代替呢。

我們所吃的粉麵? 是怎樣製造? 自己親手製造的口感跟外面買的口感有什麼不同?  大家一齊看看成分? 跟我們現在自家製的粉麵成份有什麼差異呢?

小朋友大多很聰明的 只要有引導、落堂前問他們一些問題,其實他們已經像棉花中深入了他的腦海裏,回家亦會跟家長分享呢。

雖然這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對小朋友來說足以影響他們以後的選擇對食物的選擇……

感謝帶給我們食物的人

感恩飲食

features

現代生活

現代家庭事務

總覺得現代香港女性是頗幸運的,有自主權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喜歡的人。

在職場上我們擁有跟男性比較同等的地位,同等敏捷理智的思考;在家庭上擁有經濟的自主權;同時也可把我們女性溫柔、敏感、情緒的一面表露無遺。

平日面對工作、家庭、小孩已經忙得不可開交,有時候還要面對傳統與現代對女性看法,身同感受嗎?

曾經聽過很多男士說過女性沒有在家煮飯也沒有問題,但是你再問多幾句,其實他們心底裏也是很希望食到你煮的食物。

他們知道你很忙,不想過份要求,所以才說沒所謂,免得你身心太疲累。

現時女性的狀態

也許被定性為照顧者,儘管有工作,回家也要煮飯料理家務,不少雙職婦女也有雙重壓力,因此如何能減輕生活一點壓力,就需要一點智慧。 如何守護家庭健康、上上策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雙職的、學懂聰明一點

雙職的、學懂聰明一點、用一些方法簡單處理日常家庭事務。

…放工就立即趕回家做飯、然後做完飯之後、已經太攰又不想吃了、晚上還要處理小孩子、家人、自己的事情、整個人也沒有放鬆的時間。

簡單方便健康的飲食方法、生活模式、有些事情是需要放手、才有發揮自已空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