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養飲食法則

食養飲食法則:

自然農法:尊重大自然、土地,自然種植方法。

身土不二:吃在地生產的食物。

一物全體:吃整全食物。

順應自然/宇宙規律:不時不食,五穀為養,用天然食材和傳統釀造醬料

感恩、靜心慢嚼:感恩成就現在所擁有的、靜心慢嚼 感受身體與食物的反應

能量:食物不止是味道和營養,食物的種植、生產、烹調和享用方法都牽涉能量的交換

順應自然、身心連結

就在平日生活上,以我們的天賦、本能就能體會到「感」和「覺」、而感覺比後天的意識更重要。 如果我們能夠參考古代傳統的飲食及生活方法,就是種什麼、吃什麼、順應自然、隨着四季變化生活、那麼就更容易跟自己的身心連結。
在現代,我們對食物的物質層面有所認知、也別忘記食物藏著天、地、水之能量,可以想想我們傳統智慧、為什麼不同季節同一樣食材會有不同的作用呢?除了滿足我們味道的需要、食物原本的屬性(本性)、不同的烹飪方法如何影響屬性、達致調和之作用。 可以經常吃的稱為「食」、「養」就是順養、順其性。

「求和」、胃口就是滿足我們內外的渴求

我們很喜歡吃一樣東西,如果這種食物對於你身體來說比較刺激的話、可以從食物配搭方式或不同烹飪方法去改變食物性質。這樣除了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外、還吃得那麼的舒服呢、這是最好的。 因為胃口就是滿足我們內外的渴求。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飲食方式、不同的口味、不同的需要、而我們天生就有這種本能、「感覺」會給我們一次一次的提示、如果我們把它壓下去的話、就是沒有認真的尊重自己身體及需要。
當我們身心真正得到滿足的時候、才能真正的舒服、調和身心而平和。

以人為本、每一種食物也有好處、但是不是每一種食物也合適每一個人

以人為本,就是不同的時刻、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情緒下,用不同的方法吃食物,所得出來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到大自然散散步、把自然農法天、地、水之能量的食物從口進入身體、靜靜心、恢復一下本能、找回自己的感覺、而最有趣的是、這一切的感覺和反應都是只有「自己」才能「感」和「覺」。

帶着天真、跟著自已喜好生活模式及空間就好了! 這就是食養生活所說的平靜心態可貴、滋養從容和恬淡、人生由自己決定之養生之道。

順時而食、順應四季的變化、卻因應不同情況下天氣變化而作出調整

除了理論及古人智慧之外,世界不斷變化、天氣環境也有機會不斷變化、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會因應環境時代變遷有不同的需求、所以讀死書就會給知識蒙蔽自己的「感」和「覺」,
只要了解食物的本質及屬性、原理,就容易明白及貫通,就算環境及天氣如何變化,也能夠相信自己的直覺去選擇合適的食物。

食養之硏究學者、卻把道家的養生觀,發揮得淋漓盡致地融入傳統「和食」注重食材、傳統天然釀造醬料⋯⋯
講陰陽五行,天人合一,醫食同源、陰陽的中庸平衡,所以才有了身土不二,一物全體,五色五味,按季節飲食的文化。

一物全體:食物本身有其生命力,吃整個的食物可以把完整的生命力都吸收,而不能整個吃的食物,等於生命力不足。精製的食物,其皮、骨、根、莖、葉等大部分都被棄掉,生命力和營養素就在不知不覺中衰退。例如白蘿蔔,我們不只吃蘿蔔本身,蘿蔔皮和葉子可以做漬物和泡菜。不去皮的糙米最具營養,米糠可以用來做漬物。

身土不二: 隨著季節變換,吃自己所在地方,與自己氣息相通的土地所自然生產的食物,可以得到順天應人的生命能量,反之,外來的食物生命力較弱。與季節無關,經過千山萬水運輸的食物,在搗亂人們原有的生活習慣; 加上生產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隨心所欲、隨時隨地、不分遠近,買到任何東西來吃,珍惜身邊自然生產的食物才培養我們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陰陽調和

食養飲食、並沒有一定的規矩、我們主張自己用感受去設計自己的飲食方式、在設計飲食方式的大前提上、亦可以了解食物的本質及屬性、覺察某種食物放在自己身體上有什麼反應?我們的身體及內在個需求是什麼呢?食養學相信任何一種飲食方法、任何一種食物、也有不同的優點及弱點、只要我們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及聆聽身體反應、食養飲食概念就能引導我們去選擇自己合適的飲食方式。

我們的身體因應環境和年齡而轉變,身體的需要亦然。食養就是透過了解食物的屬性;利用不同的烹飪方法節省我們身體的能量去消化食物;利用味道去調和陰陽;就着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來飲食及生活;吃那裏出產的食物及吃東西的時候 心情是非常重要的;所吃的食物是心理需要還是生理需要,也是食養所講究的「求和」、達致平衡身心為主、好讓我們更平靜處理日常繁忙事務、引導我們以本性好好生活「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感恩、靜心慢嚼

感恩慢嚼 – Itadakimasu いただきます 意思就是感恩萬物將你的生命維持我的生命、感恩天地萬物,感恩為我們準備食物的人,為我們健康出力的人。

慢慢咀嚼可使口腔神經連結大腦、咀嚼時令上下顎、上下牙齒、臉頰、上下唇及舌頭等肌肉需互相配合協調,將食物切斷研磨的過程,期間加速大腦血液循環,有助激活全身機能,促進新陳代謝,並強化學習、記憶等智能發展。在食養,感恩慢嚼是佔很重要的部份。

慢嚼感受當下,回到平和寧靜的心,靜靜感受食物的味道。而且對我們的消化系統亦大有幫助儘量只需要向我們所需的簡單的就可以啦特別不要吃過量呢。

食穀者慧

食養學裡的飲食方向是供給身體有效運作所需的能量及主要營養素,盡量不為身體添加毒素或吃過量的負擔;特別是吸收與消化功能匹配的食物,減少身體上去消化自身的能量、這樣吃,我們才會感到舒服。食養主張以全穀物作為主食特別是糙米、因為全穀物擁有物質能量,從而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能量、而且所消耗自身能量比較低。
懂得運用不同的穀物、好讓我們更加平和、思想更通透、情緒不會太大起伏「食穀者慧」。現代人多吃肉類、蔬菜類、卻忘記了穀物的重要性、這樣會比較容易消耗我們身體內的元氣。

不依賴肉類、奶製品、精製加工食物和酒精

一般而言食養生活提倡大家不依賴肉類、奶製品、精製加工食物和酒精。相信依賴這些食物,容易令腸胃和頭腦出現過敏或毛病; 實踐食養生活就是要自主,吃甚麼或不吃甚麼都是個人的自由選擇。

植物蛋白質

天貝、豆腐、豆子

蛋白質的消化開始在你的胃裡。首先,蛋白質被胃酸去除,這意味著蛋白質的結構被改變以使酶起作用。胃壁釋放一種酶(胃蛋白酶)以進一步分解蛋白質。然後蛋白質從胃進入小腸,在那裡它與胃和胰液混合,含有蛋白質分解酶。因此,蛋白質進一步還原成氨基酸。在小腸中,氨基酸被吸收到我們的血液中,通過血液循環被輸送到肝臟。肝臟從氨基酸中積聚所有必需的蛋白質,從那里傳播到特定的身體細胞。氨基酸也可用作燃料。它會產生尿液,這些尿素是從尿液中分泌出來的。

砂糖、精製糖之控制

對精神的影響

  • 進食砂糖30分鐘後,血糖值會驟升,但2小時後血糖值又會下降,血糖值容易驟升又容易驟降。
  • 若選用米飴或蜜糖,研究顯示血糖值沒有升降那麼快。

對肉體影響

  • 會有糖尿病、動脈硬化、維他命B不足、腳氣病、低血壓、腦髓變質。

天然甜味劑

  • 米飴

米飴含豐富維他命B2,滋潤我們的消化。

  • 100%楓糖漿

樹的濃縮液,只需使用小小已足夠甜度。

食養飲食法

世界各地之食養飲食
食養飲食在美國、南美洲和歐洲相對流行,為一些減重和調控糖尿病的人採用。流行歌手麥當娜是食養實踐者,她聘請了一位日本食養廚師為她烹調食養料理。歐洲、美國、日本在四十多年前亦開始出現食養食材專門店和食肆; 一些大型超級市場和百貨公司,近十年以至網購平台亦有出售食養傳統天然食品。

平靜與喜悅

平靜與喜悅是我們生活的基本條件,不是一個追求目標,是生命的基礎。如果我們處於平靜和喜悅的狀態,自然就會開始了解生命的本質,願意去探索生命不同的事情。
平靜與喜悅不在乎生命擁有什麼外在物質,一段向外走是永無休止的旅程,相反如果我們轉身,接納生命中一齊的安排,體驗着我們的人生。一切的體驗也是回歸我們的內在,好讓我們去感受幸福和自由,只要我們願意。

體驗一齊的感覺都是來自我們的內心,所有情緒、想法都是自己創造的。所以我們不需要尋找擺脫痛苦的方法、只需要內心接納一齊就是唯一的出路。為什麼平靜喜悅令我們愉快、因為當我們內在處於起來的時候,自然會親切的對待我們身邊所有的人和事情,同事可以創造和平的社會和充滿喜悅的世界。

只要我們理解這一點,我們就會用平靜去滋潤我們的身體,滋養我們的環境地球。我們內心的平靜能夠減輕身體上的痛及心理的苦,只要心一轉,就可以在數小時內自身療癒。

食養講求從個人需要出發,學習去留意和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認識自己,開啟創意及思考,圓滿人生。

滋養調和
慈悲對待自己 (學習寛恕自己)
覺察內在需要
練習靈感(直覺)
探索生命
敬畏與感恩之心
身心合一
修養提升
享受生活

如何實踐食養生活:

這個標題暗示我們可以通過思考自己的生活,準備健康的食物,鍛煉等方式來實踐食養生活。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以目標為導向的社會中,很容易想要以同樣的方式去實踐食養生活,以到達某個健康的目標為導向。然而,生活的真相是,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漫長的學習和發展之旅,無論是個人、人與人之間、人和世界。

食養生活作為日常實踐可以比向目標導向的感覺更輕鬆和有趣。

每天我們可以考慮:

  • 我今天有否好好照顧身體?
  • 我今天是為了在創造更好的健康而邁出了一步,還是後退了一步?
  • 我今天對自己和生活有什麼體會?
  • 我從食養生活中所了解到的陰性、陽性,如何在生活中發揮?
  • 我今天在食養生活、食物、活動等方面,有著平衡或不平衡的方向嗎?

食養生活實踐,可以消除所謂「正確」的壓力,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做錯了」會感到內疚。這就是對自己有批判的分別心。

當然,我們處於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肯定會做所謂影響我們健康的事情。

我們需要接受我們「有缺陷」的部分,並且努力前進,並接受我們自己仼何的部分。

在我們實踐食養生活的同時,我們用它來反思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並從中學習,這樣我們將會看到自己的變化。

食養不止於飲食、生活,還關乎個人發展